简介
“五谷母”,也称“五谷爷”、“五谷娘”,是潮汕民间崇奉的农业祖神和丰收之神,其信仰核心是对粮食的感恩与敬畏。
基本信息
中文名 | 五谷母(潮汕民间尊称) | 性别 | 男 |
别名 | 五谷爷、五谷娘、五谷大帝、五谷神 |
档案编号 | Gods-12 | 等级评价 | 天乙 |
神诞日 | 一年两祭:农历六月十五(早稻收成后)和十月十五(晚稻收成后) |
种族 | 神祇 | 民族 | 华夏 |
所属组织 | 华夏民间神系 |
职业身份 | 农业神、丰收神(民间信仰) |
供奉方式 | 平常不设固定神位,祭拜时临时用米筒装白米,贴红纸设为神位,或挂神农像 |
核心影响力 | 广东省潮汕地区(并辐射至部分闽南语系地区) |
一、渊源与传说
神祇溯源:
- 五谷母的历史原型,普遍被认为是上古时代教民耕种、尝百草的神农氏。在潮汕地区,人们更亲切地称之为“五谷母”或“五谷爷”。
- 另一种说法认为五谷母是周朝的农官后稷。
为何称“母”?:
-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。神农氏本是男性,但在潮汕却被称为“母”。民间流传着“五谷爷告无状”的趣谈。
- 传说五谷爷因被称“母”而向观音菩萨诉苦,观音笑答:“我这观音大士,不也被人称观音娘么?” 他又告到玉帝处,玉帝则说:“朕可当百姓的老婆,何况你等呢!” 于是五谷爷只好作罢。这体现了潮汕民间信仰的实用性和包容性,强调神明的慈悲而非性别,也蕴含了对大地母亲孕育万物的感恩。
为何一年两祭?:
- 主流说法是因为潮汕水稻一年两熟。为报答神恩,于是在六月十五(早稻收成后)和十月十五(晚稻收成后)分别举行祭拜,答谢神明保佑上半年和下半年的丰收,并祈愿来年风调雨顺。
- 另一说与历史变迁有关,称满清入关后为探测民心,将原祭拜日期(一说六月廿六)改至十月十五,令民易时祭拜,故形成了两个日子。
二、祭祀习俗与仪式
祭祀五谷母是潮汕家庭,尤其是农家的一项重要习俗,仪式朴实且充满生活气息。
设神位:
- 祭拜时不设固定神龛,常在饭桌、米缸前或收割后的田地里,用米筒(量米用的竹筒)装满白米,筒口贴上一圈红纸,便临时作为“五谷母”的香炉和神位。也有家庭会悬挂神农氏画像进行祭拜。
祭品:
祭拜仪式:
- 焚香虔诚礼拜,并用“五谷丰登,米粮充足”的祝语来答谢谷神。
- 祭拜时间:十月十五的祭拜,许多家庭会选择在十月十四晚上进行。一种有趣的传说是,古时为防山贼在祭拜日偷粮,人们便提前祭拜、紧闭门户,久而久之成了习俗。
- 仪式结束后,将插香的米筒置于米缸中,连续焚香三晚,整个仪式才告结束。这几日家中米缸需盛满米,以兆吉祥。
三、文化内涵与意义
- 感恩的文化心态:五谷母信仰的核心是对自然馈赠和先人智慧的感恩。它体现了农耕民族“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的朴素价值观,教育后代珍惜粮食,不忘根本。
- 融入生活的敬畏:这种敬畏不仅体现在特定日子的祭拜,更融入日常。如老一辈严格要求珍惜粮食,饭粒不能浪费,洗碗水都不能轻易倾倒。
- 行业神与喜庆祭拜:米店以五谷母为行业神,神诞时休业酬神。此外,每逢兄弟分家、进宅、娶亲等喜庆活动,也会拜五谷母,祈求家宅安宁、人寿年丰。
四、相关特色食品:落汤钱
在祭祀五谷母和年终送神时,潮汕民间常制作一种名为“落汤钱”(又名“胶罗钱”、“软果”)的糯米小吃作为供品。
- 制作与寓意:其口感香糯黏滑。用作供品有一层有趣的含义:希望能“粘住”五谷母的嘴,让她上天言好事,不说人间坏话,以期“糊住她五谷母的嘴巴,使其说话不再漏嘴泄露人间秘密”。这虽带几分戏谑,但也体现了民间信仰中人与神之间亲近、朴素的关系。
五、现状与传承
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农业人口减少,完整遵循传统仪式祭拜五谷母的家庭有所减少,形式也趋于简化。然而,这一习俗所承载的感恩精神和对粮食的敬畏之心,依然是潮汕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许多家庭仍在收成后或特定日子以更现代的方式表达敬意,长辈也会通过这些习俗向年轻一代讲述农耕的不易和传统的故事,使其得以传承。
希望这份档案能帮助你更深入地了解潮汕“五谷母”这一独特的文化信仰。
评论 (0)